参考消息

在牛市中赚钱没有那么简单

过去10年,美国的标普500指数,从2009年年底的1115点左右,一路上涨到2019年年底的3221点左右,翻了一倍多。在这10年里,算上红利,除了2018年标普500指数下跌4.4%以外,其他9年,每一年都在上涨。

累计起来,标普500指数在这段区间的年回报达到了13.6%,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牛市。

但是如果你扪心自问,或者去问一些其他朋友,就不难发现,哪怕是职业基金经理,也鲜有人能够持续10年获得13%以上的年投资回报。明明是一个几十年难遇的超级大牛市,但是很多人却无法从中获益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
主要的原因,在于即使想在牛市中赚钱,也要比很多人想象的难很多

牛市的定义,是后来的股价,比前面的股价明显高出一大截。理论上来说,只要在牛市开始时买入股票,并一直持有,那么投资者几乎肯定能赚钱。哪怕错过了开头,在牛市中途才开始买入,只要牛市还没有结束,那么投资者还是能够大概率盈利。

但问题在于,在现实中,牛市从来不会以直线形式一路上涨。哪怕在牛市中,股市也经常会发生大跌。从2009年算起,标普500指数在接下来的10年里,发生了25次超过5%的下跌,其中有8次的下跌幅度(即回撤)超过10%,还有2次的回撤超过20%。

20%的回撤,乍一看好像没啥大不了,但事实上,很多投资者在真的在经历那样的回撤时,要紧张不安得多。在那样的情况下,投资者过度恐惧,在错误的时间卖出股票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最近的例子。从2018年9月21日到12月26日,在短短的3个月内,标普500指数下跌了20.2%。当时的金融媒体头条文章,标题是这样的:“苹果股价暴跌40%,巴菲特又损失了40亿美元”;“美联储加息引发全球股市普跌”等等。

很多投资者,被类似的新闻报道影响,产生了非常悲观的情绪,并选择平仓卖出,进而错过了接下来的股市反弹。

在惊吓之中慌不择路卖出股票的投资者,忘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定律,那就是:长期而言,股票可以给投资者更好的回报,但代价则是投资则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。

在这里,我们可以把风险理解为各种不确定性: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,公司盈利前景的不确定性,是否能收回投资成本的不确定性,等等。在金融统计上,这种不确定性,以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呈现出来。

从1928开始到2019年这92年间,美国股市平均每4年会发生一次20%的回撤,每10年会发生一次30%的回撤,每14年会发生一次高达40%的回撤。

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把回撤超过20%的时段定义为熊市的话,任何时候都差不多有1/4的概率会遭遇熊市。这些熊市有长有短,短则几个月(比如2018年9月到12月),长则数年(比如2000到2002年)。但是这些表现各异的熊市,并没有阻止美股长期上涨的趋势。

牛市的另一个特点,是没有人知道它能持续多久。最近几年,每一年都有不少投资者问我:美股已经持续上涨N年了,它什么时候会涨到头开始下跌呀?当美股上涨进入第4年、第5年时,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担心股市登顶,选择平仓甚至做空。

到目前为止,他们基本每年都失望而归。在2018年第四季度美股下跌20%后,很多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想到,在接下来的2019年,美股竟然上涨了31.5%(含红利)。

回顾历史,持续时间超级长的大牛市虽然不多,但也不是没有,比如1942~1968年的牛市(26年),和1982~2000年的牛市(18年)。在牛市中患得患失,总担心股市见顶,在错误的时间卖出导致踏空,是广大投资者无法在牛市中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如果我们对比国债的价格波动,就能够更好的体会股票风险更高的特点。同样的在过去10年里,美国10年期国债的价格波动,要远远小于美国股票,其回撤跌幅从来没有达到过10%。这个记录,甚至可以一直延申并覆盖到过去30年。

当然,国债让人安心的另一面,是其长期回报不如股票。

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,他不得不在回报和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:想要获得股票给与的高回报,就需要忍受期间经历的高波动。

而如果只想睡个安稳觉,承担有限的风险,那就应该满足于获得相对比较低的债券回报。

最糟糕的情况,是投资者一开始被股票的高回报吸引,但当股市呈现出高风险时,又意识到原来自己无法承受那巨大的波动,瞬间变成投资保守派。这种情况,往往会导致投资者在最错误的时间卖出股票,蒙受不必要的损失。

每个投资者,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: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很多时候,风险和回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,时刻相伴左右。面对股市风险高的难题,更好的应对方式,是在不同的资产类别、国家和行业里实现多层次的多元分散,忽略投资组合的短期波动,坚持以系统化的方式长期持有。

这样的投资方法,能够有效解决投资者的两难处境:既想要更高的回报,又害怕承担股票的高风险,从而让我们在承担有限风险的前提下,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。